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

陽光醬油-出場,將將將!!!

預訂完的陽光醬油。
感謝各位支持陽光醬油的朋友們
在我製作各類資訊頁面時
早已預訂完畢
在此也要與向隅的朋友們說聲抱歉...
而你們都讓我感受到一股引領下個時代的新方向
請務必信任、把握且負責任的對待自身擁有的那一份力
一人,一世界。

由於Google文件上傳照片有大小限制,加上照片眾多
我懶得一一修改,所以就以Blogger做為平台
在此連結各個資訊頁:
※簡介-背後的風景
※原料。
※醬油用瓶-我看回收玻璃瓶就是醬油用瓶~
※製作過程-曬豆麴入甕關鍵八日熬煮

※本文最下方有預訂者資料登記單※

此次醬油分三種口味
口味一:原味
口味一:原味。
原料:豆麴、米麴、粗鹽。
釀造地點:南澳,自家。
保存:常溫。(註一)
簡介:此口味為實驗口味。想法為現今飲食中已充斥過多的糖,且愈精煉愈有害身體,小孩的過動與亢奮有時就是其造成的現象之一,不吃反而是最好的選擇。另也為了解無糖的醬油狀態及大眾接受度。

色:最黑,無麥芽糖所以近乎水的流動性,較多沉澱。
香:豆香依舊但因無糖所以鹽味比豆香更為明顯,入料理後,豆香應該就得以展現。
味:因無糖,三口味中最鹹。

食用建議:由於最鹹,宜料理用,不宜沾食(或稀釋後沾食)。





口味二:油膏

口味二:油膏。
原料:豆麴、米麴、粗鹽、紅糖、黑糖、罐裝麥芽糖。
釀造地點:南澳,自家。
保存:常溫。(註一)
簡介:按照老師提供的糖量去調味,沒想到比於社區釀造的還要黏稠,就順勢讓她成為油膏吧!

色:最咖啡色,最黏稠,最多懸浮。
香:加糖調合了鹹味,豆香好似花朵般盛開。
味:甜鹹度適中,介於三口味中間。

食用建議:甜鹹度適中,料理沾食兩相宜。







口味三:甘甜古早味

口味二:甘甜古早味。
原料:豆麴、粗鹽、白砂糖、桶裝麥芽糖及甘草片。
釀造地點:冬山,香和社區。
保存:常溫。(註一)
簡介:與冬山女農-妙如(詳見:苗簡)合作,受老師現場指導
、總幹事及同學們相互幫忙而完成。南澳阿嬤知道我在釀醬油,來看時聞了聞,說這味是古早味。
色:黑中帶咖啡色,黏稠度三口味中間,最少沉澱。
香:除了糖又加入甘草片,甘甜、鹹、豆香美妙共舞。
味:最甜。

食用建議:料理沾食兩相宜。









豆豉(ㄕˋ)粕(ㄆㄛˋ)
豆豉粕
原料:豆麴。
保存:常溫,乾燥處。
簡介:醬油熬煮前首濾出的豆豉粕,再煮出二油,濾出曝曬乾燥而成,洋溢著豆香及鹽味。

食用方式:如豆豉。蒸魚、炒菜(如:苦瓜、糯米椒、小魚乾...)


(註一)熬煮時已至結晶,近乎沒有水分,所以常溫保存即可。
順帶一提,釀醋老師-王正興 老師說,天然釀造醬油持續放置胺基酸會繼續活化,鹽味會↓、香味會↑。







陽光醬油-背後的風景。

每日早晨的用心運動-攪拌。at 冬山香和社區
延續前人的智慧,宜蘭的古早醬油
以黑豆豆麴,歷時18~21天的攪拌、直接沐浴陽光下發酵
若包含自然引麴、發豆麴則為ㄧ個月(此次為直接購買豆麴。)
再經過近一天的熬煮
其中包含三次過濾、熬煮至結晶、調味再熬煮至結晶
才有這滿溢豆香,且不必入冰箱的醬油

長輩說:「醬油要在立秋前完成。」
果真不假
熬煮完醬油,立秋過,南澳下午便開始轉陰天甚至下起雨
接連至少一個禮拜......
如此需要陽光的他們,該如何度過呢?!

這便是前人在生活歷練下,去蕪存菁的生命智慧
實在的可以
如今,早已遠離生活本質的我們,多將這些智慧揚棄
視為沒效率甚至落伍
可時至今日,有效率的現代食品,卻讓我們吃出滿身疾病......

有機會自釀此醬油且成功
有賴兩位關鍵人物
一位是冬山鄉和社區-李新富 總幹事
另一位是為重新習得母親各種手藝,自學10年的-吳秀琴 老師
如果沒有總幹事的千拜託萬拜託,請出老師
如果沒有老師不留一手的點滴相傳及過頭的負責任
數位宜蘭女農、其他探求實在醬油的同學與我
不會得以輕易的自釀成功與傳承
感謝兩位幕後功臣、相互幫助的同學們及支持我們,正在閱讀此文的你們
感謝每一位承襲各種手藝、技術,又樂於全然傳授的師傅們
感謝與我有所連結的一切。


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

陽光醬油-,我看回收玻璃瓶就是醬油用瓶~

路邊等著回收的豆奶瓶&酒瓶,在我眼中就是醬油瓶XDD
原先還在煩惱如何把整箱整箱瓶子由台北帶回南澳
結果把收集來的瓶子清潔後,竟然差不多足夠
再次收集,便搞定了醬油用瓶的問題

玻璃是很棒的物品
沒有塑膠遇高溫會分泌有毒物質的顧慮
但也有其缺點-易碎

他的製作過程需要高溫來熔解成形
使用後回收,除了原形再利用(同我的做法)
則要經過粉碎>>>篩選去雜質>>>最後成碎玻璃砂>>>再經由高溫成形(註一)
如你所見
整個資源回收的系統,其實也消耗了許多的資源與能量
但總比不回收產生大量垃圾來得好...

有本書《從搖籃到搖籃》(我只大略翻過)
(Cradle to Cradle:Remaking the Way We Making Things)
試想
若把種子、樹枝、石頭、泥土甚至動物,當作是大自然的產品
大自然設計的產品最終有成為垃圾嗎?
那人類所設計的產品呢?
此書就是由改進根本的“產品設計”來深入此概念
我想這就是作者想達成的最高理想吧!

印象中,在日本的某處有著一個空間
擺放著來自各家不再需要的東西
用過、沒用過,經過清潔,仍可使用的物品集中於此
讓有需要的人拿取
這也是另類的原形再利用吧?!
哈!

來看看我處裡回收玻璃瓶的過程吧~
泡水,使酒瓶上貼紙可輕易取下,不知何原因...
輕易取下的貼紙們














清潔瓶外&瓶蓋(在哪?)
清潔瓶內

滾水清潔、殺菌

日曬乾燥
日曬乾燥















(註一)參考資料:回收處理流程廢玻璃瓶的處理體系(.doc)

陽光醬油-原料

調味用原料
有鑒於現今食品安全的情況
我將使用的原料皆拍照公佈(但有的從缺or不見成分...)
但仍有進步空間
如豆麴、米麴,是外面買的,不知道他們用什麼豆,又如何培菌

而這是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
豆、米麴自己發,甚至自己種豆!
此次因錯認「立秋」時間
所以無法自己發豆麴,只好直接買外面...

不過,講到食品安全,其實這是不用提或防範的
因為防範是無用的
根本是要端正人性與社會(社會是由組成,端正人性=端正社會)
只要仔細思考-如何讓自己一蹶不振
便能夠了解,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、誠信及欺騙的延伸結果有何不同。

那就來看看我使用的原料吧~(甘草片、白砂糖圖片從缺...)
豆麴(門上買的15斤、竹盤上自己發的2斤)


粗鹽
外面買的米麴














罐裝麥芽糖

罐裝麥芽糖
桶裝麥芽糖(成分??)






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

陽光醬油-熬煮

濾起的豆渣(畫?)
日光浴釀製20天平安度過
接著,遇見醬油的最後步驟-熬煮。

煮前需經過三段過濾
1.濾網濾豆豉粕
2.一層細布濾渣
3.兩層細部濾渣

而過濾出的豆豉粕加水煮,為了取豆麴內吸附的醬油(稱:二油)
(老師改進的步驟,充份收取寶貴的醬油)
煮後的醬汁一樣需經三段過濾,再和甕內的醬汁一同熬煮。

熬煮時會有三段變化
1.首次變化,出現綠色的渣,濾掉(主要為菌毛)
2.二次變化,出現醬汁顏色般的渣,濾掉留著,明年入甕
3.三次變化,結晶(水分已近無)

接著加料調味
一般會加入糖、麥芽糖及甘草片,不加亦可-原味
黑糖:增加甜度及色澤(可以米麴取代
麥芽糖:增加黏稠度(可以糯米糕取代)

甘草片:甜味及香味。

最後再熬煮至結晶,醬油完成。


附註:
※二、三次以細布過濾時,要將布上的醬汁弄下,不要擰,會將渣擠出,就和我一樣煮好後要四濾,耗損更多醬油...
※在加料調味方面,鑒於糖多吃對身體不佳,市售麥芽糖多有添加、不純,我實驗做原味-不加料,和有加料的相比,發現原味很鹹,聞&嘗起來鹽味大大蓋過豆味,不過依然有豆味、香味,我想原味較適合料理入味而非沾食。


看圖說故事:
準備傢伙,尋寶去~




















首次過濾用濾網


首次過濾
二濾(比較濁)
三濾(比較清。有倒影,那隻是在飛唷,不是在醬汁內...)

爐灶(改造後)
爐灶(改造前)
濾起的豆豉粕,準備煮二油

煮二油
二油首濾(一樣過濾三次)

過濾出的豆豉粕,曬乾後保存,可如豆豉般入菜
清潔濾布
開始熬煮醬汁
首次變化,出現綠色的渣,濾掉(主要為菌毛)

二次變化,出現醬汁顏色般的渣,濾掉留著,明年入甕

三次變化,結晶(水分已近無)

三次變化,結晶(水分已近無)
三次變化,結晶(已無水分)

煮好醬油的沾碗情況(仍有許多渣,所以後來又四濾...)
加料調味
黑糖:增加甜度及色澤(可以米麴取代
    麥芽糖:增加黏稠度。(可以糯米糕取代)
再煮至結晶,醬油完成,寶藏取得!
裝瓶前第四次過濾...

※製作過程-曬豆麴入甕關鍵八日熬煮


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

自然米。首年自耕,首次出貨。

台中秈10號,糙米
各位米友:

八月的米已經於8/26(二)寄出囉~
看著碾出的美麗稻米
期待你們收到&吃下的那一刻

自然米的美與生命力(健康)一目了然
她們只有經過礱ㄌㄨㄥˊ榖機(脫殼)及精米機(磨去麩皮or濾除石頭及收集米糠)
沒有經過選別機
真實的每一面通通在你眼前

使其依循自然;適當的方式生長
無需添加(肥料)
水稻的美與生命力(健康),自在其過程孕育而出

萬物生靈及其一的人類不也本如此?
而,何謂自然;適當的生活方式......?

經精米機而出的糙米(吸出礱榖後的微量米糠)


八月寄出的自然米